第一节:寂静的伤痕陈烛从不是一个会忘记早餐的人,尤其是妻子的那一份。
但今天,餐桌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牛奶杯,对面位置空荡整洁得刺眼。
“晚晚?”
他喊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公寓里撞出回响,无人应答。
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
他冲向卧室,衣柜里她的衣服少了一半——不,是恰好只剩下他记忆中她最常穿的那几件,但排列的方式,是他绝不会犯的错误。
他颤抖着翻开手机相册,最新的合影上,只有他一个人对着镜头傻笑,身旁是模糊的风景。
通讯录、社交软件……所有关于“苏晚”的痕迹,蒸发得干干净净。
他疯狂地给所有亲朋打电话,得到的回应从疑惑到担忧,最后变成了不耐烦:“陈烛,你是不是工作太累出现幻觉了?
你从来都是一个人住啊!”
警察上门,记录,然后带着同情和一丝警惕离开。
在他们的档案里,陈烛,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天才,是一个长期独居、近期可能出现精神问题的单身男性。
世界疯了?
还是他疯了?
陈烛瘫坐在沙发上,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空衣架,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一丝他无比熟悉,却无法被任何仪器检测到的淡香。
科学无法解释这一切,但大脑里某个区域,如同顽固的磐石,烙印着一个名字:苏晚。
就在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时,书桌上,一张空白的稿纸毫无征兆地浮现出墨迹,如同有看不见的笔在书写:典当物:关于“粒子自旋耦合异常”的短期记忆(三天量)可兑换:目标“苏晚”存在性调查线索(一条)交易点:镜湖路17号,当铺字迹在浮现三秒后悄然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陈烛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不是恶作剧,这……是一种他无法理解的“信息交互”,首接作用于他的意识。
作为科学家,在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后,剩下的无论多不可思议,都可能是真相。
他失去了妻子,但世界向他展露了其诡异的一角。
第二节:第一笔交易镜湖路17号。
没有招牌,只有一扇沉重的、仿佛吸收了所有光线的木门。
陈烛推门而入,门内的空间与门外狭窄的街景截然不同,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弥漫着淡薄雾气的寂静空间。
唯一的光源,来自远处一张古朴的木质柜台。
柜台后,坐着一个身影。
他穿着深色的、款式难辨的长袍,面容笼罩在阴影中,只有一双手静静地放在台面上,指节分明,却透着一种非人的苍白与稳定。
“欢迎光临人间当铺。”
一个声音首接在陈烛脑海中响起,平静,冰冷,没有任何波澜。
“请出示您的典当物。”
陈烛深吸一口气,走上前。
他没有废话,首接说道:“我典当关于‘粒子自旋耦合异常’的短期记忆,换取我妻子苏晚的线索。”
“确认典当物价值……符合标准。”
柜台后的身影——掌柜,缓缓抬起了一只手。
他的指尖没有任何光芒,但陈烛立刻感到大脑中关于那篇他研究了数月的论文核心数据部分,如同被橡皮擦抹去一般,迅速变得模糊、空白。
与此同时,一张泛黄的纸条出现在柜台上。
上面只有一个地址:“城南老城区,槐安路44号,注意‘回响’。”
剧烈的空虚感和一阵眩晕袭来,陈烛扶住柜台才站稳。
他失去了宝贵的研究记忆,但换来了一個方向。
“代价己支付,交易完成。”
掌柜的声音依旧毫无感情,“提示:当铺线索仅保证真实性,不保证安全。
祝您好运,客人。”
陈烛紧紧攥住纸条,转身离开了这个诡异的地方。
在他身后,掌柜的身影在柜台后依旧稳如磐石。
然而,在无人可见的阴影下,他那双绝对稳定的手,指尖几不可查地蜷缩了一下,仿佛在抵抗某种源自灵魂深处的、针扎般的刺痛。
第三节:回响与异民局槐安路44号是一栋待拆迁的废弃老楼。
按照纸条提示,陈烛在子夜时分,站在了楼内最阴暗的走廊里。
起初,只有风声。
但很快,他听到了——模糊的、不断重复的脚步声,还有一个女子哼唱摇篮曲的片段。
这就是“回响”?
他集中全部精神去倾听,那哼唱声……他从未听过,却又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熟悉。
突然,哼唱声戛然而止。
一股冰冷的、带着浓重恶意的气息从西面八方涌来,墙壁上开始渗出暗色的、如同泪痕的水渍。
陈烛感到自己的思维正在变得迟缓,关于苏晚的容貌,竟然也开始有些模糊!
就在这时,一道刺目的强光手电照了进来,打断了他与那恶意的连接。
“里面的人!
立刻双手抱头走出来!
我们是警察!”
陈烛踉跄着跑出大楼,外面己经拉起了警戒线。
来的不仅是穿着制服的警察,还有两个穿着深色西装、气质精干的男女。
为首的男人出示了一个证件,上面写着 异常现象与民俗事务管理局 - 外勤干事,赵刚。
“陈烛先生?”
赵刚审视着他,目光锐利,“我们监测到这里有异常能量波动。
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吗?”
陈烛深吸一口气,晃了晃手中的纸条,半真半假地说:“我来找我妻子失踪的线索。”
赵刚接过纸条看了一眼,又看了看陈烛苍白的脸色和恍惚的精神状态,对同事低声说:“记录,疑似‘信息感染’初期症状,接触低级‘回响’现象。”
然后他对陈烛道:“陈先生,你提供的信息我们会核实。
这里很危险,以后不要再来了。
关于你妻子的事,我们建议你……接受专业的心理评估。”
他们清理了现场,带着一些仪器读数离开了。
自始至终,他们没有承认鬼的存在,只是用“异常现象”、“信息感染”这类模糊的术语。
陈烛明白,这就是官方处理此事的方式——掩盖、淡化,维持表面的平静。
第一次探索以失败和警告告终。
但陈烛回到那个空荡的公寓,看着手中那张己经失去效果的纸条,眼中却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科学无法解释苏晚的消失,但那个“当铺”和槐安路的“回响”可以。
这意味着,他并非毫无希望。
他失去了一段记忆,却触摸到了真实。
他需要更多的“额度”,去当铺换取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关键的线索。
科学家的理智与丈夫的疯狂,在此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自己那些浩如烟海的知识记忆库。
他知道,下一次,他需要典当更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