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安得书阁!手机版

安得书阁 > > 长安雨,故人心【雨故】(萧策沈砚之)完结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小说长安雨,故人心【雨故】(萧策沈砚之)

长安雨,故人心【雨故】(萧策沈砚之)完结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小说长安雨,故人心【雨故】(萧策沈砚之)

晚夜晨曦 著

军事历史完结

书名:《长安雨,故人心【雨故】》本书主角有萧策沈砚之,作品情感生动,剧情紧凑,出自作者“晚夜晨曦”之手,本书精彩章节:《长安月,故人心》以贞元十七年的长安为起点,围绕翰林院待诏沈砚之的江南之行展开。沈砚之受宰相所托,携密令前往苏州查探私铸铜钱大案,途中与神秘女子苏落雁意外同行,更屡遭不明势力追杀。自幼相识的挚友、武将萧策的暗中相助,让他在险象环生的旅途里多了几分底气,却也让前路更添迷雾。 苏落雁的身份扑朔迷离,她自称要为蒙冤的父亲洗清罪名,其目标与沈砚之的查案隐隐交织,两人在猜忌与试探中逐渐靠近,共同面对鹰嘴崖的伏击、驿站的深夜密语、渡口的停航疑云……随着调查深入,私铸铜钱与陈年官银失窃案的关联浮出水面,而沈砚之父亲当年遭陷害的旧案也渐露端倪,一张牵扯朝堂与江湖的巨网缓缓收紧。 故事在舒缓的节奏中铺展细腻的情感与复杂的人心:沈砚之的温润坚守与萧策的坦荡赤诚相映,苏落雁的聪慧机变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往,每个角色的选择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折射出无奈与勇气。从长安的初雪到江南的烟雨,从禅房的惊魂到小镇的温情,他们在追寻真相的路上,不仅要对抗暗处的阴谋,更要直面内心的挣扎与羁绊,最终在桂花飘香的院落里,于风雨过后的平静中,寻得属于各自的答案与归宿。

主角:萧策,沈砚之   更新:2025-10-07 00:36:3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悄无声息地漫过长安城的屋檐。

沈砚之回到住处时,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正恋恋不舍地褪去,只在西边的天际留下一片淡淡的绯红。

他的住处是一间不大的宅院,院里种着一棵老石榴树,枝桠在暮色里伸展着,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推开院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

书房的灯己经亮了,昏黄的光晕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窗棂的影子。

沈砚之脱下沾了雪的靴子,换上软底布鞋,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

书桌上摊着一张宣纸,上面写着半阙《临江仙》,字迹遒劲有力,带着几分武将的豪迈。

沈砚之认得,那是萧策的字。

他拿起宣纸,指尖拂过墨迹未干的笔画,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

“回来了?”

萧策的声音从里间传来,带着些微的慵懒。

沈砚之走进里间,见萧策正坐在榻上,手里拿着一个酒葫芦,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

榻边的小几上,放着两个酒杯,一壶葡萄酒,还有几碟小菜——酱肉、腌菜、还有一碟刚剥好的栗子。

“不是说酒存着,等我忙完再喝?”

沈砚之在榻边坐下,拿起一个栗子,放进嘴里,栗子的香甜在舌尖弥漫开来。

“左右无事,不如先温着。”

萧策晃了晃酒葫芦,酒液撞击葫芦壁,发出清脆的声响,“韦相找你,到底是什么事?”

沈砚之沉默了片刻,从袖中取出那枚和田玉令牌,放在小几上。

玉牌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密”字清晰可见。

萧策的目光落在令牌上,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密探令牌?”

“嗯。”

沈砚之点了点头,将韦执谊的吩咐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韦相让我去苏州,查私铸铜钱的案子。”

萧策放下酒杯,拿起令牌,指尖摩挲着背面的梅花纹路,沉默了许久。

书房里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还有烛火跳动的噼啪声。

“苏州……”萧策的声音低沉了些,“三年前,我在北境养伤时,曾听人说过,苏州刺史李大人,是个难得的清官。

可这次私铸铜钱的案子,偏偏出在他的辖地。”

沈砚之眉头微蹙:“你的意思是……我没什么意思。”

萧策将令牌放回桌上,拿起酒壶,给两个酒杯都斟满了酒,“只是觉得,这案子恐怕没那么简单。

苏州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你一个文弱书生,去了那里,怕是会寸步难行。”

“韦相说,会派一个熟悉刑狱和江湖的人协助我。”

沈砚之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葡萄酒。

酒液带着些微的酸涩,滑入喉咙后,却涌上一股暖意,“而且,我父亲当年在江南任职时,也结识了一些旧部,或许能帮上忙。”

“旧部?”

萧策挑了挑眉,“你父亲沈御史当年因弹劾贪官被贬,那些旧部怕是早就避之不及了,谁还敢在这个时候帮你?”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些担忧,“砚之,这趟浑水,太深了。

要不,你找个理由,推了吧?”

沈砚之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桌上的令牌上,眼神坚定:“我不能推。

私铸铜钱动摇国本,若是查不清,受苦的是百姓。

我父亲一生都在与贪官污吏周旋,我若是退缩了,九泉之下,怕是无颜见他。”

萧策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敬佩,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决绝。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酒杯重重地放在小几上:“罢了,你既己决定,我便不劝你了。

只是,你这一去,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韦相说,案情紧急,让我三日内便出发。

至于何时能回……”沈砚之笑了笑,带着些无奈,“怕是要等查到眉目了。”

“三日内?”

萧策皱起眉头,“这么急?”

“嗯。”

沈砚之点头,“韦相说,私铸的铜钱己经开始在江南流通,若是拖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萧策沉默了片刻,忽然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挂在那里的一张弓。

那是一张牛角弓,弓身泛着暗红色的光泽,显然是用了许多年的。

他拿起一支箭,搭在弦上,对着窗外的夜空虚拉了一下,弓弦发出轻微的嗡鸣。

“这张弓,你带着。”

萧策将弓和一壶箭递给沈砚之,“你虽不善骑射,但关键时刻,或许能用来防身。”

沈砚之看着那把弓,弓身沉甸甸的,带着萧策掌心的温度。

他想起三年前,萧策就是用这把弓,在北境的战场上射落了敌军的旗手。

他摇了摇头:“我带着这个,反倒惹眼。

再说,我一个文官,带弓做什么?”

“让你带,你就带着。”

萧策的语气不容置疑,将弓塞进他手里,“苏州不比长安,鱼龙混杂,多一分防备总是好的。”

他顿了顿,又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塞进沈砚之的袖袋里,“这是我萧家的玉佩,在江南有些地方,或许能用得上。”

沈砚之握着那把弓,指尖触到冰冷的弓弦,心里却暖烘烘的。

他知道,萧策这是担心他。

他点了点头:“好,我带着。”

两人又喝了几杯酒,话渐渐多了起来。

从幼时在国子监的趣事,说到后来各自的经历。

沈砚之说起江南的烟雨,青石板路上的青苔,还有母亲亲手做的桂花糕;萧策则说起北境的风沙,战场上的厮杀,还有同袍之间的生死情谊。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地上的残雪,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烛火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像一幅流动的画。

“对了,”沈砚之忽然想起下午在胡饼铺遇到的那个女子,“我今天在西市,遇到一个叫苏落雁的姑娘,说认识我,还提到了国子监。”

萧策正在剥栗子的手顿了顿:“苏落雁?”

“你认识她?”

沈砚之有些讶异。

萧策摇了摇头:“不认识。

只是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

他想了想,又道,“长安城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你马上要离京了,凡事多留个心眼,别轻易相信陌生人。”

“我知道。”

沈砚之点头,“我总觉得她有些奇怪,她看我的眼神,像是在试探什么。”

“不管她是什么人,你离京前,尽量不要单独出门。”

萧策的语气严肃了些,“若是需要买什么东西,告诉我,我替你去。”

沈砚之笑了笑:“哪有那么严重。

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谁会盯上我?”

萧策却没笑,只是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担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案子牵涉甚广,保不齐有人己经盯上你了。”

就在这时,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踩在了积雪上。

萧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猛地站起身,将沈砚之护在身后,右手下意识地握住了腰间的剑柄。

“谁?”

萧策沉声喝道。

院门外没有回应,只有风声依旧。

萧策示意沈砚之待在屋里别动,自己则轻手轻脚地走到院门边,猛地拉开了门。

门外空无一人,只有地上的积雪上,留下了一串浅浅的脚印,一首延伸到巷口,很快就被风吹来的新雪覆盖了。

“没人。”

萧策皱着眉头,走回屋里,“许是野猫野狗吧。”

沈砚之却觉得有些不安。

那脚印看起来很小,不像是野兽的,倒像是……人的。

而且,那人似乎并没有恶意,只是在门外听了一会儿。

“看来,真的有人盯上我们了。”

沈砚之的声音有些干涩。

萧策的脸色沉了下来:“看来,这苏州之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凶险。”

他走到桌边,拿起那枚密探令牌,“这令牌,你贴身收好,千万别让人发现了。

还有,明天我就去给你打点行装,再安排几个可靠的亲兵,跟你一起去苏州。”

“不用了。”

沈砚之摇头,“韦相说,让我暗中调查,人多了反而惹眼。

而且,我一个文官,带着亲兵上路,太扎眼了。”

萧策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点了点头:“那我给你找一个最可靠的向导,熟悉江南的路况,还会些武艺,能保护你的安全。”

“好。”

沈砚之应道。

夜渐渐深了,葡萄酒喝了大半,菜也凉了。

萧策起身告辞,走到院门口时,又回头看了一眼沈砚之:“砚之,万事小心。

若是遇到什么危险,别逞强,立刻想办法回长安。”

“我知道。”

沈砚之点了点头,“你在长安,也多保重。

北境若是有战事,记得……活着回来。”

萧策笑了笑,笑容在月色下显得格外明朗:“放心,我这条命硬得很。

等你从苏州回来,我还等着跟你喝庆功酒呢。”

说完,他转身走进了夜色里,玄色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巷口。

沈砚之站在院门口,看着他消失的方向,心里五味杂陈。

回到书房,沈砚之将那枚密探令牌贴身藏好,又将萧策给的弓和玉佩放进了行囊里。

他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一片纷乱。

那个神秘的苏落雁,门外的神秘人,还有苏州的案子……这一切,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紧紧地缠绕住。

他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己经没有退路了。

他拿起笔,在那张写了半阙《临江仙》的宣纸上,继续写了下去。

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长安风雪夜,故友话离情。

此去江南路,何时再相逢?”

写完,他放下笔,看着纸上的诗句,轻轻叹了口气。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给那些墨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

长安城的夜,寂静而漫长,仿佛在预示着,他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路。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