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苏东坡是怎样炼成的人物》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房昊”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苏轼李定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其实按苏轼前半生的轨迹来盖棺定论他大概会成为地方名但很难会成为如今印象里的东坡仙这中间的转折便是乌台诗前半生的苏虽不是顺风顺但总算逍遥惬人到中秋风落忽然遭逢牢狱之堂堂苏大学士被关入乌台最直接的原是得罪了一个叫李定的小这小人好死不还是个中书·1那些年宋朝有个叫朱寿昌是个孝千里寻还写了苏轼年轻那会吐槽没轻没江湖...
主角:苏轼,李定 更新:2025-10-02 09:27:03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这中间的转折点,便是乌台诗案。
前半生的苏轼,虽不是顺风顺水,但总算逍遥惬意。
人到中年,秋风落叶,忽然遭逢牢狱之灾,堂堂苏大学士被关入乌台狱,最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一个叫李定的小人。
这小人好死不死,还是个中书丞。
·1
那些年宋朝有个叫朱寿昌的,是个孝子,千里寻母,还写了诗。苏轼年轻那会儿,吐槽没轻没重,江湖人称苏嘴欠,为朱寿昌寻母之诗写序时,顺口就阴阳了那位李定。
古人重孝,无论你是不是真孝,总要装装样子吧?
李定不。
这年头为了当官,李定连母丧都不报,自己娘下葬都不陪在墓前,苏轼给朱寿昌的序里写老朱孝感动天,末了又提一句闲笔:
世上有不养母者,竟无羞愧之心。
苏轼那名头,那笔力,整个文坛都知道了,全在那啪啪拍手,说骂得痛快
只有李定阴沉着脸,三天两头往宫里跑,走过宣德门的时候虎虎生风,像是赶着去投胎。
反正驸马都尉王诜心里是这么骂的。
这位驸马也是苏轼的粉丝,他正准备再吃些东西就打道回府,州桥方向忽然传来了脚步声。匆匆而来的脚步声很快响过了相国寺,穿破了晨雾,闯入王诜的视线之中。
那是王诜府里的亲随,快步跑来已经气喘吁吁: 驸马,祸事了
王诜还很平静,说: 临大事须静心,慢慢说。
亲随道: 李定接了诏命,正四处寻人派遣,如今虽然还没人受命,但想必很快就有了。
王诜道: 什么诏命?
亲随喘息已定,一字字道: 赴湖州,抓苏轼
王诜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声道: 李定凭什么抓苏子瞻,就凭苏子瞻骂了两句全天下人都该骂的话?
亲随被王诜吓了一跳,有点呆。
同僚轻咳两声,拽了拽王诜的袖子,低声道: 临大事须静心,晋卿别急,别急。
王诜甩掉同僚的袖子道: 静个屁的心,苏子瞻都要被抓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苏轼被抓,当然不是因为骂李定。
小人很清楚自己是小人,别人得罪自己,那肯定不是别人的问题,没法用这罪名打击报复。
李定翻了无数苏轼的奏表诗文,夜里咬紧牙关,总算找到了罪证。
这会儿苏轼刚从徐州到湖州,老苏在徐州抗洪、治旱,当得起一句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结果只是在到任湖州的谢表里,写了两行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就给定罪了。
罪名还特大,说这两句讥讽了朝堂新贵,说这些人尽是一味生事,四处扰民的乱臣。随后也不知李定他们说了什么,大抵就变成了苏轼反对陛下制定的国策,肆意攻击朝政,不敬朝廷,于是宋神宗大为恼火,要抓他回京。
新旧党争,被小人当成清除异己的手段,也不新鲜了。
当然像苏轼这样,反复横跳,只讲道理,不讲屁股,说新法也有好的部分,又有不好的部分,搞得两党无论谁上位都要贬他,也确实不多见。
所以有人说苏轼不会当官。
徐州百姓可不这么觉得。
苏轼只是不会当政客,当父母官,那是一等一的青天大老爷。
可惜往往不会当政客,任你怎么是青天大老爷,都难逃牢狱之灾。
抨击朝政,不敬朝廷,这罪名可大可小,小了降职罚俸,大了砍头抄家。
王诜的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他拽过亲随道: 即刻动身,去湖州……不,去南京找苏子由,让他再派人去湖州通知苏轼,生死大事,早做安排。
刚刚跑过来的亲随施了一礼,又迅速消失在京城的晨雾之中。
亲随的动作,还是要比朝廷更快的。
毕竟是抓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没几个人愿意去。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缺只为眼前利益奔波的人,最终一个叫皇甫僎的人站了出来。
皇甫僎站出来后,沉默片刻,才沉声道: 下官愿赴湖州。
那天京城里先后奔出几匹快马,疾驰向南,黄土扬起两道黄线,其中一道先行,于是先到了南京。
南京城(今商丘)中,苏辙还悠然自得,汴京的消息没传这么快,更早到他案头的,是自家老哥跟晁端彦的一番谈话。
晁端彦路过湖州,跟苏轼说有些话你知我知,藏在心中就行,别总说出来。
湖州的生活很闲适,苏轼喝了两杯舒服得很,摆摆手说: 其实我知道,你就是怕我被朝廷给砍了,但是非黑白都不能说了,朝廷真要砍我,我何惜这条小命?
晁端彦回头就跟苏辙告状了,要苏辙劝劝他哥。
苏辙哭笑不得,正准备给哥哥写信,门前忽然传来了一阵骚动。苏辙放下笔,心中莫名涌起一股悸动,他抬头望去,只见王诜的亲随大步而来。
当亲随把苏轼的事快速说清,苏辙下意识就想到哥哥跟晁端彦的对谈,双手一颤,下意识拍在桌案上
亲随道: 我家先生不好叫我亲赴湖州,所能做的,只有如此了,还请苏判官尽快派人。
苏辙点点头,不顾眼前还有些发晕,便开始长声呼人。
自京城出发的皇甫僎片刻不停,已占了先机,这时苏辙派人,已经落在后途,苏辙站在南京城的高墙之中,沉默片刻就毅然转身去了府衙。
苏辙明白,即使自己的人先到湖州,哥哥多半也逃不过御史台,只能再行营救。
无论是上书还是联系故交,乃至孑然一身,辞官救兄,拼上一个孝字,也要叫朝廷杀不了我哥
两路人马星夜疾驰,奔赴湖州,或许是命运善待,皇甫僎的儿子忽生急病,他停了半日。
就是这半日的功夫,苏辙的人马终于先到了湖州。
当听完京城里的消息,苏轼一时失神,像是忽然被雷劈中,他想: 我就说说而已,朝廷真要这么狠吗?
片刻的恍惚过后,苏轼第一反应是先去府衙告病,无论皇甫僎何时到来,第一时间总是寻不到他的。
只是,然后呢?
真的要弃官逃亡吗,那纵然不死,也要一身才华抱负付诸东流,可京城快马而来,沿途没有半点消息,这不像来抓人的,倒像是怕他名满天下,要悄然赐死
苏轼一日三惊,在后堂来回踱步,只来得及写了几封信,还未等寄出,皇甫僎便到了。
湖州通判来到后堂,面色紧张,说学士,人到了。
苏轼整个人僵在原地,下意识反问道: 如何是好,见吗?
通判默了一下道: 总是要见的。
苏轼又问: 那我该脱了这身官服去见,还是穿着?
通判不忍道: 太守还是太守,朝廷没有公文下达,您不必以罪人之身自处。
苏轼长吸口气,目光又落回案上,低声道: 等我写完这封信,托子由为我处置后事再去吧。
燕子低回,阴云满天,苏轼写完信后又呆呆的在后堂坐了很久,他想: 我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就落到这等田地了呢?
片刻后苏轼又回过神来,古者仁人志士,多的是没做坏事,却不得善终之人。
只有青史几行,为他们作传。
苏轼闭了闭眼,撑起身子,顶着雨前的大风慢慢走至堂前。堂前除了皇甫僎,还站在两名御史台的捕吏,白衣青巾,顾盼狰狞,腰间还有鼓鼓的一块。
皇甫僎也不说话,只定定的望着苏轼。
苏轼心跳更急,他忽然想到了捕吏腰间的东西是什么,那或许是两把匕首。
苏轼又闭上眼,四十三岁的苏轼声音有些发颤,他道: 我先别过妻子,再赴黄泉,如何?
湖州通判眼眶通红,听到这话,更是直接跪倒在皇甫僎面前。
风急云厚,堂前寂寂,皇甫僎在久久的沉默过后,终于吐出一口气道: 不至于此。
随后皇甫僎一挥手,两名捕吏快速跟上,按住苏轼的臂膀,请他出城登舟,苏轼睁开眼还想再说些什么,皇甫僎抬手制止了他。
皇甫僎凝神望着他的眼道: 多说多错,苏太守还不知错吗?
苏轼能说什么?他总不能说是这朝廷的错,世道的错,他只能无言以对。
那天皇甫僎抓苏轼登舟回京,湖州百姓闻讯,送行者泣下如雨。当苏轼家里得到消息的时候,王闰之告诉自己,这一定是假的,哪有这般毫无征兆的抓捕呢?
随后王闰之才感受到风,她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不是起了风,而是她下意识跑出了府,要追去看看自己的丈夫。
王闰之赶到的时候,轻舟已离岸,她看着苏轼被赶到船上,像是赶一只败狗。
能大声呼喊,与之随行的,只有苏轼与王弗的儿子苏迈,王闰之是女眷,只能留在府中安顿人心,等着苏轼回来。
王闰之想,如果你不回来,那我便去找你,上穷碧落下黄泉,我都找你。
·2
即将进京城的时候,苏轼在汴堤上见到了千万株柳树,像他第一次来京时见到的那样。春风又斩杨柳束,杨柳成刀,斩人也是同一束。
苏轼又闭上眼睛,不知自己会走向什么结局。
御史台外多种松柏,自汉朝始,便有许多乌鸦停在柏树上,冷冰冰望着京城,就像是御史冷冰冰驳斥百官。
所以人们把御史台称之为乌台,苏轼进京以后,就被关在乌台狱中。
那天苏轼睁开眼睛,对即将分别的儿子说道: 以后每日送饭,若朝廷还未定我死罪,便送肉送菜,若定了死罪,送我一尾鱼即可。
苏迈痛哭流涕,点头应是。
往后的许多天里,御史台搜捡各地的苏轼诗词,那位写《梦溪笔谈》的沈括,更是个狠人,直接把苏轼出于信任,出于交情,写给他的诗文拿出来举报。
就这么轮番审讯,背刺,苏轼神思恍惚,加上那些诗词也的确有太多不满之意,御史台便审出: 《戏子由》是不满新法,给王诜写的诗更是说朝廷无术,贪婪暴政,给司马光写诗是讽刺新法,给王定国写诗也是……
苏轼问过御史台,说新法便不容讽刺吗?
御史台没人理会,李定兴冲冲拿着这些罪证便呈上去了,离去前斜眼看了次苏轼,冷冷一挥手,又把苏轼关回狱中。
那些呼喊与不公,都藏在乌台狱中,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苏轼在幽暗的空间里,越发觉得自己必死无疑。
此时的汴京城里四方角力,乌台狱中的苏轼独自凄惶。
当李定舒亶等人数次发力,要定苏轼死罪的时候,殿前的副相王珪再次进言,说苏轼有不臣之心,连宋神宗都有些被吓到了。
宋神宗说,苏轼固然有罪,但没这么过分吧?
王珪硬着头皮道: 苏轼作诗,说岁寒唯有蛰龙知,龙飞于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